一、在一個公司里,由于銷售業績比較好,所以總經理決定給營銷部發獎金。
這件事情被生產部門的員工得知了,他們想:好,一切都是營銷部門的功勞,我們加班加點的生產就是理所應當的,那么我們還那么賣力干什么。于是第二個月的時候,公司產品的次品率、報廢率、返工率都大幅上升,成本增高,效益也就大幅下降了。這就是典型的獎勵變成了對別人的懲罰的例子,難道這就是企業進行獎勵的目的?
二、獎勵會鼓勵、強化過去的成功模式,卻喪失創新精神。
大家都知道守株待兔的故事,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獵人守株待兔行為背后的思維模式。獵人在樹下撿到一個因撞在樹上昏迷的兔子,這個兔子就構成了對獵人的一種獎勵。由此獵人得出了一個行為模式:等待——兔子撞樹——撿兔子。于是獵人便不斷地強化獎勵的思維模式和守株待兔的行為模式。獵人的這種行為是一種經驗主義的行為方式。其實經驗主義分為成功經驗和失敗經驗,而成功經驗只會激勵人們去做一件事,讓人們形成經驗主義,形成一種思維的慣性,從而喪失創新的動力。
三、獎勵也會讓人變得不擇手段。
有這樣一個故事:150多年前,有一個牧童在死海邊上的一個洞穴內發現了一個手卷。經過專家鑒定,這個手卷是猶太人的手卷,比先前發現的猶太人手卷早1000年,這就是著名的 “死海手卷”。但是當政府去當地準備進行進一步研究的時候,手卷不翼而飛了。政府在無奈之下,只好發出告示:凡是上交手卷的人,都將獲得獎金。哪怕是手卷上的一個小紙片,也都會得到獎勵。告示一出還真的有效,陸續有人來上交手卷。當所有的手鄭收集齊全了以后,研究者發現手卷已經無法拼回,這么一個珍貴的文物就這樣被毀了。其實手卷就在當地人的手里,但是他們為了獲得更多的獎勵而把手卷撕毀了。
由此明確一個觀點:利益會讓人不擇手段。可能很多人不認同人性本惡的論點,但是應當說明的是,在領導工作中根本就沒有絕對的事情,因此我們有必要做好預防工作。這就如同在管理中有一個現在比較流行的名詞——授權。授權并不是放權,領導者仍然要對權力進行必要的控制。同樣,我們可以從人性本善的角度進行領導工作,但是我們仍然要對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做好預防。